03-388-7431

正確瘻管照護觀念 讓洗腎「生命線」長長久久

博仁綜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、血管通路中心 蘇上豪醫師
2020.07.02



洗腎瘻管維繫著透析治療的成功,但是對於這條透析「生命線」,你認識了多少?

 

還沒開始透析前,就應該做好「血管準備」

除了因應緊急需求使用的外插式「暫時性血液透析管」,一般的洗腎瘻管可分為使用病人自身血管的「自體動靜脈瘻管」和「人工血管」兩種。博仁綜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蘇上豪醫師建議,自己本身的血管最好,感染機會也較低,考量時應以自體血管為優先。

 

自體動靜脈瘻管是以手術把自身的動靜脈連接,術後需要等待約三個月的「熟成期」,讓靜脈長粗、長厚到足夠耐扎針的程度,才能開始使用。因此如果評估未來會有透析需求,建議可以提早做好準備,讓血管有更多時間長得更強韌。術前也要儘量避免在手腕以上的部位打針,以免損壞血管。

 

也有部分病人因為過去打針、抽血、打點滴,血管已經滿目瘡痍、無法使用,必須選擇人工血管。人工血管需要的熟成期較短,約在開始透析前1~2個月再進行手術即可,否則人工血管一旦埋入皮下,使用年限就開始倒數計時,太早做好反而浪費了瘻管壽命。

 

手術後、開始使用瘻管進行透析前,也務必向外科醫師確認瘻管的熟成程度是否足以上針。外科醫師也可協助評估、找出下針時較適合的位置。

 

接受透析治療的你,有這些迷思嗎?

 

  • 每次透析上針時儘量打在同一個部位,結痂後上針才比較不會痛?
       錯!
每一次扎針對瘻管都是傷害,長期只在同一個部位反覆扎針,反而會縮短瘻管的壽命。而且血管受傷形成血管瘤會在皮膚表面形成一球球突起,也影響外觀。

      正確的做法:
      每次上針的位置應該輪替,減少反覆穿刺對血管壁造成的傷害。

 

  • 照護洗腎瘻管是很專業的事,交給醫護人員就好?
      錯!
醫護人員無法時時陪伴在側,而且很多「異常」的感受,例如疼痛、發麻,或是血流的聲音、手臂觸感不一樣了,都只有當事人自己能感受到。蘇上豪醫師指出,曾經有腎友在透析時感到莫名地「畏寒」,或是發生精神狀況異常的情形,事後才發現都是因為洗腎瘻管發炎了。

正確的做法:
平常就應該留意洗腎瘻管的清潔、避免用瘻管的手搬重物受傷、抽血打針、碰撞;透析治療前務必清洗瘻管處皮膚。如果透析過程中出現任何異常(不限於瘻管本身),或回家後發現瘻管有不適狀況,都應該儘快主動與醫護人員討論。

 

  • 透析後,比起用手加壓止血,綁止血帶更方便?
       錯!
止血帶使得血流完全受阻,易造成瘻管阻塞。此外,血管開始老化時,最明顯的徵兆就是會開始變得不好止血,若使用止血帶,等到回家後拿掉時已感受不到異常,發現時往往已是出現大問題。


      正確的做法:
      透析後自己用手按壓,確實止血後再離開透析室,並觀察到止血所需時間是否過長或有任何變化,及早向護理人員反映。

 

  • 反正已經要洗腎了,暫時不忌口沒關係?
       錯!
脫水量過多易導致血壓下降,使得血管收縮進而影響血流,對瘻管血流造成滯留,以致無法進行透析治療。

      正確的做法:
確實做好飲食管理、控制兩次透析間的體重的增加,最好不要超過體重5%,以避免透析脫水量太多。例如以體重60公斤的病人為例,要控制在3公斤內。

 

有異常及早處理 才能用小代價避免大問題

洗腎瘻管對腎友而言有多重要?從博仁綜合醫院特別結合了內外科醫師設立了專門的「血管通路中心」就能看得出來。

 

蘇上豪主任指出,過往腎友經常等到瘻管不能用了才到急診求助,但往往無法立即得到處理,或因時間緊迫而限縮了處置的選項。而博仁綜合醫院的血管通路中心,有專人可隨時針對瘻管異常提供預約諮詢、快速進行處置,大大提升舒適度和日後生活品質。

 

「如果能在瘻管出現異常時就提早處置,簡單的手術或是內科處置方式就能快速解決、延長瘻管壽命,連住院都不需要,對病人來說會是較舒適的方式。」蘇上豪主任說。

有些腎友非常有警覺性,一有風吹草動就回來找醫師,醫師們不但不會嫌麻煩,反而最歡迎這種病人,「因為這種病人出事的機率最低。」

 

蘇上豪主任呼籲透析病人,平常就應該好好愛惜、關心自己的洗腎瘻管,有任何異狀都應及早與醫師討論,才能讓洗腎「生命線」長長久久地陪伴元氣透析人生。

 

腎友瘻管照護三步驟: 看、聽、觸!

照護洗腎瘻管腎友自己應該要負起最大的責任,如果能養成每天確實留意觀察、並妥善照護保養,相信可以避免「輕微不適」的小狀況,演變成日後「嚴重的問題」。



 

※本文內容為採訪博仁綜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、血管通路中心 蘇上豪醫師,版權所有,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。 

※本文僅為衛教資訊之分享及参考,如有任何疑問,請務必先諮詢您的醫師。

 

文章更新日期:2020/07/01


瀏覽數88,501 分享: 
相關新聞&文章